第242章 科举即将开启
高粱种子要到明年春耕才能播种,眼下至少还有六七个月时间,暂且不谈。
休沐后的朝会上,子楚正式宣布了科举之事,顿时引发群臣哗然。
众人未曾料到,大王竟悄然筹划了如此重要的举措!
此事筹备已久,三公九卿几乎尽知,自无异议。
针对吴巨提出的科举章程进行一番讨论,几经修订后决定以此为准。
散朝之后,科举的消息迅速传开,公卿大夫与世家贵族无不震惊!
最先得知消息的顶级世家和部分官员深感不安,隐约察觉到科举之后秦国或将迎来新的气象和局面!
官场不再是世家阶层的天下。
……
次日,大秦报第二期面世!
首期销量近二十万份,让大秦报成为众多关注焦点。
第二期上市后,购买者络绎不绝。
"什么?售罄了?赶紧通知印刷厂,加急生产五万份,不,十万份!"报社、印刷厂及各大报亭忙得不可开交。
拿到第二期报纸的顾客认真阅读内容。
买报者多为识字之人,以公卿官吏和文人学子居多。
郑祺便是其中之一。
他是一名普通学子,家境普通,靠些小生意维持生计,尚可供他读书。
所学驳杂,并未偏向诸子百家中的任何一家。
郑祺觉得学术虽有百家之分,但可兼收并蓄。管子曾言,民众若分别听信各派,则易愚钝;若综合考量,则可明智。
当代儒家大师荀子,不也是兼修儒法两家?
再看吴巨,身为医家领袖,不久前还延揽两位小说家主事担任副社长,从过往经历可见,他精通医、法、小说、农等多家学问。
郑祺坚信,无论是高端学问还是通俗知识,只要实用便是真学问。
他的友人却不认同,认为广泛涉猎易成杂乱,缺乏重点,最终可能什么都学不好。他们还说他既非荀子,又不是吴巨,不该与这两人相比。
郑祺毫不在意,依然坚持自我,视荀子和吴巨为榜样。
他的理想是将自己的才学贡献给国家和百姓。
遗憾的是,家中无人能助,他也无法进入仕途,这让他深感失落。
但他此刻并未多想这些,从人群里走出报亭后,手里拿着刚买的报纸。
“太拥挤了,差点被挤倒。”郑祺松了口气,打开报纸,一眼看到头版头条的大标题,顿时震惊不已!
标题写着:
【科举即将开启!】
郑祺眉头微皱,继续读下去。
【经客卿吴巨提议,朝廷商议后,大王决定推行科举制度,通过考试选拔人才,旨在为国家注入新活力,广纳贤才】
看到“广纳贤才”几个字,郑祺立刻振奋起来。
接着是关于科举的具体说明。
【科举分为两级考试,初试将在各城考场进行,通过者可赴咸阳参加会试。会试按排名录用,所有合格者均可任官职,名列前茅者甚至有机会获得爵位并面见大王】
【由于人员和其他因素限制,首次科举仅限内史地区试行,设有16个报名点】
【秦国民众均可报名,不论出身、年龄或性别,只看成绩,除有罪记录者外皆可参加。报名者可在三日内携带身份证明到城内报名点登记,具体地址列于文末】
【考试内容包括试卷上的多项题目,每题有不同分值,答对加分,答错扣分,总分为最终成绩】
【考试涵盖书、数、策论等六大科目,旨在全面评估能力。建议考生提前备考】
【注:策论即献策之论,要求考生解读当前政事,剖析政治问题,给出合理判断。考生应关注时事新闻,提前准备】
郑祺飞快地浏览报纸,得知科举制度后,立刻感到震撼无比,极力压抑内心的兴奋,猛地甩下报纸:“我的机会来了!!!”
“报名处,快让我看看秦国的报名处在哪?我要参加科举!!”
短短几个时辰,咸阳的读书人全都沸腾起来,凡是想走仕途的,都拿着照身帖赶到城内的报名点,硬是把报名处挤得水泄不通。
同样的情况也在内史地区的其他几十座城池里上演。
无拘酒肆里,一些咸阳的读书人在报完名后,激动得恨不得马上冲进考场,但距离考试还有至少半个月,他们就带着兴奋的心情去找朋友分享。
“这实在太令人激动了!以前要当官只能靠别人推荐,没点关系根本不行,现在可好了,靠自己的实力也能做官了!”
一个年轻却已满头白发的人激动地说。他是这个圈子中的寒门学子,早年一直梦想踏入仕途实现抱负,但因缺乏背景和势力,处处受挫,壮志难酬。
如今得知科举消息,心中的郁结一扫而空,爽朗的笑声甚至让杯子都在颤抖。
众人纷纷点头回应:“今晚回家后我们就开始准备,相信将来榜单上一定会有我们的名字!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