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436章 生死无常,大道如环

  方宗鼎脸上闪过一丝悲戚之色,缓缓点点头,“是的。”

  方均不由想起跟大伯相关的往事。

  他刚来嘉陵城不久,就参加了焦晖吉与方宝芹的订婚大典。

  焦晖吉在大典上公然对方宝芹动手动脚,大伯为侄女挺身而出,用自己的身子挡住了当时还瞧不起方家的焦晖吉。

  从那时起,方均就对焦晖吉有了杀心,并在斩杀朱迎天、焦兴旋的那个晚上,最终斩杀了此人。

  后来,方均向爷爷方治业和表哥姬无双坦承了自己的身份,大伯和大姑姑是唯二两个主动前来正心山庄拜访方均的方家长辈。

  十几年前,方均陪汪亦双前往西边,临出发前主动拜访了大伯。

  他没想到,大伯竟然独自居住在四百多年前与大伯母成亲后,居住的一座偏僻院落。

  那一次大伯跟他讲了一些关于生死的感悟,并直言看透了生死。

  方均还记得,当时自己向大伯告辞时还说过“一年后归来再来看望大伯”的话,可如今……

  他早就知道大伯寿元所剩无几,也知道大伯看透了生死,但现在回来听到这个噩耗,还是不免悲从中来,声音有些颤抖地问道:

  “大堂兄,大……大伯,是什么时候……”

  方宗鼎神色黯然,说道:

  “他过世已经有上十年了。”

  方均微微沉默,心中五味杂陈,说道:

  “我先去见过老祖和爷爷,然后就去祭拜大伯。”

  就在这时,一个苍老的声音传来:

  “小均,你先去祭拜你大伯,再来见我。”

  这是老祖方景谦的声音。

  方均当即恭敬地回应:

  “是,老祖!”

  说完,他又对方宗鼎说道:

  “大堂兄,带我去祭拜大伯。”

  方宗鼎点了点头,说道:

  “好,堂弟,你跟我来。”

  …………

  方家祠堂。

  香火缭绕,青烟袅袅升腾。

  方均对着大伯和大伯母的牌位祭拜,不由自主地想到了最后一次与大伯见面,大伯所说的“方生方死,方死方生”。

  方生方死,方死方生。

  不知道为何,方均这次想起这八个字,竟不知不觉地沉浸其中。

  凡人惧怕死亡,修仙者能够长生,却不能完全摆脱死亡。

  就算是传说中的化神修士,寿命高达两千年,却依然会不可避免地走向死亡。

  方均一路走来,历经无数生死艰险,见过太多的生死离别。

  他此时想到了大伯的死亡,眼神中渐渐生出一丝异样的光芒。

  十几年前,方均最后一次拜见大伯,初一听到“方生方死,方死方生”这句话,当时虽然有所理解,但理解的层次还不够深。

  之后,他和汪亦双前往西边,在望安岛郭府身陷囹圄,困在那个暗无天日的地底花园。

  若不是袁氏夫妇的意外,他几乎注定要死于灵煞花的吞噬。

  那一次,他的生死感悟,相比以往深刻许多。

  有了这种宝贵阅历的助力,他对“方生方死,方死方生”的理解,自然深了许多。

  这句话是一种对生死循环的深刻洞察。

  生与死,并非是绝对的对立,而是相互依存、相互转化的。

  它们就如同四季更替,春生夏长,秋收冬藏:每一个季节的结束,都意味着下一个季节的开始;每一片树叶的凋零,都预示着新的生命的孕育。

  生与死,是互为转化的两个极端。

  方均看着大伯和大伯母的牌位,不由自主地闭上眼,沉思入定。

  枯木逢春,残阳入夜,飞蛾扑火,金莲破土……一幅幅象征着“死”与“生”的画面交替浮现。

  他想起修行中所经历的蜕变,每一次在生死边缘挣扎,求得一丝生机,每一次历经痛苦,突破瓶颈,达到更高境界,又何尝不是一种“死”与“生”的交替呢?

  本质上,它们不正是“旧我之死”与“新我之生”的过程吗?

  在每一次看似新生的开始中,都蕴含着旧的自我消逝的影子。

  生死的界限,原来不在肉身存亡,而在于心境变化、灵识升华。

  一念生,一念死;死中得生,生中藏死。

  他想到修道之路,有人求长生,却畏死如虎,终身徘徊于道途门外;有人不惧死亡,反能在绝境中突破,涅盘重生。

  若不破旧我之壳,何以成就新我之道?逆死而行,方为生机。

  修仙者追求长生,可长生的意义究竟是什么?

  长生的真正意义,绝对不是简单地延续生命,而是在这漫

上一章目录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