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1章 深沉

忽闻一声赞许:“赵兄此诗写得妙极!”方才一位学子即兴赋诗,赢得满堂喝彩。

  就在此时,一行人登上画舫。领头的是一位银发矍铄的老者,身后跟随两位绝美女子。其中一位身着月白长衫,眉宇间似含淡淡愁绪,令人移不开目光。她便是李华裳,淄河半数画舫都与她有所关联,但她从未因此惹来是非,据说其背后有着深厚的底蕴。

  另一位少女年纪尚幼,约莫豆蔻年华,着青色襦裙,双眸灵动如鹿,四处张望。老者现身之时,全船寂静片刻,随即众人纷纷起身行礼:“见过姜夫子!”

  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

  银发老者姜堪,人称姜夫子,毫无顾忌地坐下,还热情邀请李华裳和另一位女子一同落座。

  姜堪实名为姜堪,现任稷下学宫祭酒。

  “华裳,大家都熟识,这位是故友之女周泠然。”

  “华裳姑娘,久未见了!”

  “周姑娘安好!”

  众人纷纷问好。

  这时,李华裳稳重地与众人寒暄,而古灵精怪的周泠然只是点头沉默,似有几分羞涩。

  问候完毕,场面顿时安静下来,显然姜堪的到来让气氛紧张。

  想来也是,有师长在场,谁能尽情玩闹?

  姜堪察觉到这一点,说道:“不必太过拘束,我年轻时也像你们这般青春年少,潇洒自在,甚至比你们更爱玩乐。”

  众人笑了。

  “听说你们写了些诗?不妨念来听听?”姜堪继续道。

  此话一出,众人兴致高涨。毕竟姜堪乃当代顶尖的诗词大家,他的诗作连常人都难以企及。

  于是众人争相朗诵自己的作品。

  姜堪专注聆听,偶尔夸赞几句并稍作点评,但他对这些学生的诗作并不十分满意。

  如今四言诗仍是主流,但近年来佳作寥寥,甚至一度停滞,令人惋惜又迷茫。

  是诗才匮乏,还是四言诗已走到尽头?

  这是姜堪近来思考的问题。

  正沉思间,船舱里忽然传来喧哗声。

  “赵兄、李兄、韩兄、张兄,我新得一首佳作,快来品鉴!”

  只见一位高大英俊的青年走进来,他叫孔臻,为孔子嫡系后裔,孟子曾孙,正宗儒家传人,也是儒家年轻一代的翘楚。

  孔臻见到姜堪,大吃一惊:“咳,夫子您也在这儿。”

  “难道我不该来吗?”

  “能来,当然能来,哈哈哈。”孔臻勉强笑着掩饰尴尬。

  众人哄堂大笑。

  “你刚才提到佳作?快念出来听听。”姜堪毫不理会这年轻人的调侃,直接说道。

  “哦哦,刚送来,我还没来得及看呢。”孔臻回答。

  “是谁送来的?”

  “我师兄韩非。”

  “韩非?荀况的 ** ?”

  “正是。”

  姜堪点头:“原来是他。”

  当年荀子任稷下学宫祭酒时,姜堪为副手,两人私交甚笃,对荀子的 ** 韩非也有所了解。

  只见孔臻展开绢帛,扫了一眼便愣住。

  众人疑惑。

  “孔臻,发生了什么?”有人询问。

  孔臻陷入沉思。

  “孔公子?”李华裳也开口了。

  “啊?哦哦。”孔臻回过神,急忙朗诵起来。

  “明月几时有? ** 问苍天。不知天上宫阙,今夕是何年?我欲乘风归去,又恐琼楼玉宇,高处不胜寒。起舞弄清影,何似在人间?

  转朱阁,低绮户,照无眠。不应有恨,何事长向别时圆?人有悲欢离合,月有阴晴圆缺,此事古难全。但愿人长久,千里共婵娟。”孔臻读完,手握绢帛微微发颤。

  船舱内寂静无声。

  所有人都被这首诗的意境深深吸引,仿佛置身于月光之下,或醉卧窗前,或漫步云霄。

  前半段满溢千古愁绪,后半段却陡然转折,借哲理抒怀,豁达超然,宛如仙人风骨。

  结尾两句寄托美好祝愿,一句“但愿人长久,千里共婵娟”,虽将人带回现实,却让人不禁赞叹这两句实为点睛之笔。

  “太妙了!”

  众人一时找不到更合适的词语来表达心中的震撼。

  遗憾的是,这个时代尚无**二字,否则此刻船舱内定会此起彼伏地传来这样的惊叹。

  李华裳的眼神如秋水般澄澈,周泠然的情绪似乎有些低落,两人默默思索着各自的心事。

  姜堪则陷入沉思,目光空洞。

  这首《水调歌头》,让所有人都深受触动。

  船舱内长久保持着沉默。

上一页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