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1章 深沉

r />
  许久之后,才有人缓缓开口:“这既不像诗,也不像赋。”

  “当然不用多说。”

  舫内的人都察觉到这语气的特别。

  “你刚才是说韩非送来的?”姜堪问。

  “没错。”孔臻点头。

  “这绝不可能是他写的。”姜堪摇头。

  他并不是怀疑韩非的才华,而是他对荀子和韩非都太过熟悉。

  荀子擅长诗赋,然而在完成《诗经》整理后,便不再专注于诗词创作。作为荀子的 ** ,韩非的诗赋基础不错,但姜堪清楚韩非身为韩国宗室,时刻担忧着韩国的命运,鲜少研究诗词,更别提一种全新的格式了。

  孔臻听后愣了一下,随即在绢帛上寻找,这时才发现落款并非一行字。

  “吴巨作,韩非书。”孔臻念出了落款。

  “吴巨?”

  一时之间众人不解。

  就连姜堪听到这个名字也是一愣。

  倒是李华裳最先反应过来:“医家泰斗吴巨?”

  “应该就是他。”孔臻点头。

  众人议论纷纷。

  “没想到这位新晋医家魁首不仅擅长治病救人,还有这般诗才!”

  “听说他曾治愈吕不韦的女儿,压倒七国名医,堪称当世第一!”

  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

  “这样就能解释了,韩非最近去秦国祝贺吴巨继任,看来还没回去。”

  “但这格式确实令人费解。”

  舫内讨论热烈。

  “这里还有一封信。”

  孔臻读出信中的内容:“吴师宴后醉酒写下此篇,我为其抄录,传遍七国,供众多学子欣赏,此篇格式名为‘词’,由吴师首创,分为上下阕……”

  “词,很有意思。”

  姜堪点头,但不同于之前对学子的评价,他真心喜爱这种文体以及这首《水调歌头》。

  旁边的周泠然看到姜堪微微张嘴,似乎想试着按信中规则写一首“词”,只是可惜《水调歌头》太过出色,难以忘怀,短时间内很难写出同样优秀的词作。

  “孔公子,这词若是只为广大学子观赏,倒不如留在我的画舫,这里向来是才子汇聚之地。”李华裳回过神,半开玩笑地说道。

  孔臻闻言大笑,却仍将绢帛收进怀中,显然无意留下。

  李华裳笑着摇头,虽是玩笑话,但她确实很

上一页目录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