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14章 东厂

  不多赘述,里面的人已拿起刀具。

  分开腿间。

  精准定位。

  动作利落。

  一刀见成效!

  一气呵成!

  血溅而出,小猪发出尖锐的哀嚎。

  随即,工作人员为其涂上防感染、助愈合的草药。

  小主,

  在场的男人无不胆寒,本能地夹紧双腿。

  唯独祁农毫无惧色,反而高呼:"精彩!干净利落,好技艺!"

  吴巨皱眉,以审视异类的眼神看向这位治粟内史,暗想这祁大人怕是有特殊嗜好吗?

  念头闪过,他悄然退开几步。

  身为近年来发展迅猛、规模庞大的几位商人之一,吴巨家财丰厚,他旗下产业无论煤炭、酒、秦盐、铜镜、茶叶,随便拿出一项都是行业巨头。

  他的行为常预示市场趋势,蕴含巨大商业机遇。

  于是有人想到一条捷径:吴巨做每项生意都赚得盆满钵满,只要观察他旗下产业动态,岂不是能把握良机?

  这次,“东厂”开业的消息在咸阳引起轰动。

  投机者蜂拥至吴家庄,参观这家名字古怪的新产业。

  然而,尽管厂房气势恢宏,却找不到特别之处。

  特别是牌匾上的“家猪”二字!

  涉及猪,让许多商贾顿时没了兴趣。

  从前也有不少人尝试开发猪肉价值,但均以失败告终。

  渐渐地,也没人再关注这方面。

  接连数日,东厂未传出新消息,人们快淡忘此事时,吴巨忽然发布声明。

  他公开了东坡肉的秘方。

  东坡肉,又称红烧肉,一直是结海楼的招牌菜,深受顾客欢迎。然而,这道菜背后一直有个谜团——到底用的是什么肉?

  食客和厨师们绞尽脑汁,尝试了各种肉类,从常见的牛肉、羊肉到少见的马肉、驴肉,甚至鸡鸭鹅肉,但都无法还原那种独特的口感。

  这次终于 ** 大白:“原来是猪肉!”

  “我们最爱吃的东坡肉竟然是猪肉做的?”

  “他们是如何去掉猪肉的腥味的呢?是不是用了特殊香料?”

  结海楼的顾客对此议论纷纷。虽然大多数人对猪肉并无偏见,但猪肉特有的腥臊味确实让人难以接受。

  人们开始怀疑,这是不是出自那位神秘人物吴卿的手笔。有人联想到城外新开业的东厂,认为这两件事可能有关联。

  果然不出所料!吴巨宣布东坡肉配方后不久,官方就发布了一项公告,大力推广猪肉养殖。

  公告指出,通过一系列技术革新,已经能够有效去除猪肉的腥臊味,并缩短猪的生长周期。为了提高农民收入,增加粮食产量,改善民生, ** 鼓励民众养猪,并提供政策支持和补贴。

  公告引发了广泛关注,尤其是一些细节让在场观众震惊不已。

  【此技术除令猪失去繁殖能力外,暂未发现其他弊端,反而具备诸多优点:生长迅速——经处理的猪出栏时间仅为普通养殖猪的一半;无腥臊味——猪龄越小,异味去除越彻底;出肉率高——较普通养殖猪高出至少一半;易于饲养——处理后的猪性情温顺等。有意者可持身帖,将猪送往城外吴家庄东街的大秦家猪饲养与处理中心进行处理。】

  见此消息,百姓们愈发好奇。

  “照这样看来,猪的优势远超牛羊。”

  “不能繁殖是一大缺陷,这不是成了单次交易了吗?”

  “你真是顽固,只需保留优质公猪和母猪作为种猪即可,让这些猪专司繁育,岂不是源源不断有新猪供应?”

  “而且还有另一好处,猪的繁殖速度比牛羊快得多,牛羊一胎最多两三只,而猪却能一次产七八只。”

  “听你这么一说,养猪确实大有前景。”

  “不过这个技术似乎有些残忍。”

  秦国的富商们从中看到了巨大的商机。

  青石茶庄内,富商们正品茗闲谈。

  “这一回,猪肉定会摆脱廉价肉的标签。”

  “那是自然!你知道吗?东坡肉菜谱发布后,去结海楼点这道菜的人不仅没减少,反而比平时增加了三倍,由此可见,若无腥臊味,大众对猪肉还是相当认可的。”

  众人对此话题饶有兴趣,但也有不少人为错失良机而捶胸顿足:

  “我已经打听了,这事由吴巨发起,据说是他研发了这项技术并与官府合作,在城外吴家庄建起了养殖场,还在大规模收购猪和猪崽,显然他已经占据了这门生意的主导地位,又错过了一次机会。”

  “错过什么!这和秦盐之事毫无关系,这次官府与吴巨显然是要大家一起参与,共同推动家猪养殖的发展!”

  一位拄着拐杖的老商人翻了个白眼,他向来以敏锐的商业眼光着称:“我可没兴趣和你们闲聊,趁消息还没扩散,我要赶紧

上一页下一页